服务热线:
0571-86684288

全球液晶显示工业百年史

来源:爱游戏体育登录平台    发布时间:2023-11-16 18:23:32  浏览量:1

  京东方是一个时代,代表了中国半导体显示工业的发展历史,透过这样一家过技术工业公司在全球史诗般的崛起,你能从中感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力量。

  从美国的第一款液晶产品诞生,到日本成为液晶时代的早期霸主,到韩国激进疯狂的逆袭,再有台湾在冲突和格局变化中加入分一杯羹,最后到我们的主角京东方,代表中国液晶面板在世界TFT-LCD舞台崛起!

  京东方决定进入先行新型显示器工业的背景,以及中国彩管工业崩溃的背景,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新兴高技术工业——TFT-LCD工业的崛起。

  第一,美国企业首先发明了液晶显示的基本技术,但后来却是引进了这些技术的日本企业最先在产业化上获得成功。

  第二,创造了这个产业的日本并没能在该领域占据持续的主导地位,很快就被韩国企业后来居上。

  通过探讨这些戏剧性结果的原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高技术工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中国发展高技术工业的战略和政策提供有益的教训。

  像所有重要的新技术一样,液晶显示技术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是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而不是忽然出现的。

  中国彩电工业的决策者在遭遇危机时表现的措手不及,不是因为技术替代来得太突然,而是因为中国工业与全球最新技术的发展基本绝缘。那时候的中国企业,既不了解液晶显示技术的进展状况,也难以在实际后果显现之前,就理解到技术变革的影响。

  重温这段工业史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如果中国工业继续像过去一样,依赖引进技术而不是主动参与技术变化的过程,那么就只会一次又一次的走向毁灭。

  有关这段历史的第一大戏剧性事实是,发明了所有液晶显示基本技术的美国先驱企业全部“半途而废”,而以引进美国技术为开端的日本企业却成功地实现了新技术的产业化。

  只盯着宏大目标的美国企业,最终无法克服这个根本矛盾,不得不半途而废。而愿意并敢于在美国企业看不上眼的边缘产品领域,进行创新的日本企业,则因为能够使技术不断获得应用,所以最终把对新技术的改进坚持到了大规模应用的临界点。

  故事要从1888年说起,那时奥地利植物学家弗里德里希雷里特泽发现一种物质,把他加热溶解至特定的温度时,就会变成透明液体,降到特定温度时又会成为固态晶体。

  其后不久,德国物理学家D莱曼研究之后发现,处于这两个温度之间的浑浊中间态有一种特别的晶体分子结构,于是他把处于这个状态的化合物称之为液晶。

  但在此后的近100年时间里液晶都没有正真获得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液晶才因为有人把他与显示技术相结合而获得了应用。

  TFT-LCD叫“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包括了两项基本技术,TFT(薄膜晶体管)和LCD(液晶显示),也就是由薄膜晶体管控制的液晶显示。

  作为曾经的彩色电视的发明者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视机工业的主导者——美国RCA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最早产生了研发挂在墙上的电视的想法,也进而在他们中央实验室诞生了最早的液晶平板电视。

  1968年5月28日,纽约RCA大楼召开记者发布会,展示了一台实物大小的液晶平板电视模型。尽管它只能显示静态的单色图像,却在新闻界引起了超乎想象的轩然,同时也引起了日本工业界对液晶显示的强烈兴趣。

  但这时RCA公司慢慢的开始走上一条导致他后来没落的道路,接替了传奇般领导人萨洛夫的新管理层,实施进入计算机领域向IBM挑战和多元化的战略。

  大公司的傲慢也使他们看不上液晶研发小组研究过的计算器,钟表,各种仪器,显示器等小玩意儿。而对平板电视的开发几乎看不到产业化的可能性,漫长的研发迭代周期,使RCA公司放弃了对液晶的努力。

  总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那些涉足过液晶显示的美国大企业向,RCA,罗克韦尔,西屋电气,摩托罗拉,AT&T,通用电气,施乐和惠普,都在1970年代纷纷放弃了平板显示技术的开发,他们中没有一家后来成为市场的主要力量。TFT-LCD技术最终也没有在美国实现产业化。

  美国企业的失败之处恰恰是日本企业的成功之处,日本人接过了接力棒,把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做成了可以推向市场的产品。

  日本企业一开始关注到液晶显示器,并且后来起到领导世界潮流作用的是须羽精工和夏普两家企业。

  那个年代的精工正处于充满创造性的阶段,公司的年轻工程师们能从事他们感兴趣的研究,并得到管理部门的充分支持。从石英手表的成功带来的滚滚财源,也可以资助这些研究。

  1983年5月,须羽精工在东京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了一款两英寸的微型彩色液晶电视,使电子产业界大为震惊。看到能够应用薄膜晶体管来生产液晶显示器电视后,松下,日立,东芝等大企业也纷纷行动起来。

  精工作为先行者,不得不从头创办工厂,安装设备,确立生产的基本工艺。1980年代中期以后精工开始遇到困难,1989年日本股市泡沫崩溃,由于前些年的扩张有些过度,精工不得不努力归还贷款。于是精工的液晶故事居然与RCA的经历有了相似的结局。

  夏普的前身是早川电气,1912年由日本著名企业家早川德治创办。这个企业早年发明过不需要固定眼的皮带扣和自动铅笔,1925年开始生产收音机。1951年成为日本第一家开发原型电视机(黑白电视机)的企业。1952年成为日本第一家从RCA获得基本电视专利转让的企业。到1955年,早川电气已成为日本主要的电视生产商,占有国内大约1/4的市场。

  但早川电气也有由来已久的弱点,他一直只是一个终端组装企业,没有财力在生产显像管这样的关键元器件方面做投资。

  1970年,已经领导早川电器58年的早川德治升为总裁,佐佐木任总经理,公司名字也同时由早川电器改名为夏普。

  在佐佐木的领导下,新的项目公司孤注一掷,投资75亿日元(合2100万美元,大约相当于当时夏普资产价值的1/4),建起了自己的半导体厂。建半导体厂的决议从一开始就在夏普内部不受欢迎,这个工厂最初的五年每年亏损100到200万美元。

  1970年代初期有60多家企业在计算器市场上厮杀,其中夏普是最具有进取精神的创新者。1964年至1976年,夏普把生产计算器所需的3000个元件减少到三个,一只硅片,一个显示屏和一只太阳能电池。

  夏普的研究人员也一直怀有制作出墙挂电视的想法,也曾经在薄膜EL(场致发光)屏方面领先。精工于1983年宣布的LCD彩电,让夏普的研究人员大吃一惊,不得不开始努力的追赶精工。

  到1987年,夏普终于设法使3英寸的液晶电视投入生产,虽然产量很低。次年10月,夏普在日本电子展览会上展示了14英寸的液晶显示屏,引起轰动。

  起初,夏普管理层也对建一条高成本的大尺寸TFT-LCD批量生产线,抱迟疑的态度,但是他们终究是决定了要继续走下去。

  那时,IBM日本对是否该进入TFT-LCD的制造进行了将近一年的辩论。最后,IBM日本与东芝在1989年8月宣布成立DTI制造联盟,双方投资1亿多美元建设TFT-LCD量产线年,平板显示产业到了起飞的边缘,日本的TFT-LCD制造商们处于生产投资决策正确的喜悦氛围中。

  DTI公司于1991年8月,以及夏普于同年的秋季,相继开动了他们各自的第一条大尺寸彩色TFT-LCD的量产线。产业化并非那么轻而易举,从宣布制造样机到开始批量生产,差不多已逝去了3年的时间。

  因为几乎是从零开始,所以没有人有大尺寸TFT-LCD生产方面的经验。量产时出现了一堆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导致量产初期的良率远低于10%。当时东芝市场营销部门的一个高级经理所说,那时候就像是在一堆垃圾里寻找一片能用的液晶屏。

  在此后的四年里,最早进入大批量生产的这批企业,渐渐使良率从10%不到上升到了80%以上。

  除了这几家主要的公司外,星电,富士通,日立,卡西欧,三菱都纷纷建厂扩大产能,不过这一些企业后来大多处于长期亏损状态,最后退出了液晶产业。

  伴随着TFT-LCD工业在日本的建立,日本也发展出一大批平板显示的上下游企业。日本的平板制造供应链体系要强于其他任何国家,在包括几乎所有必要设备和材料的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少有一家日本公司参与。这使日本成为新工业的温床。

  TFT-LCD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历史证明,目标远大的美国企业失败之处正是楚鼠目寸光的日本企业成功之处。

  当液晶显示技术需要长期的改进才能应用到电视机上时,来自像计算器和手表这一些产品的现金收入提供了持续研发液晶显示技术的资产金额来源。而制造计算器,手表以及微型电视所用液晶显示器的核心能力,为制造笔记本电脑屏幕、电脑显示器以及最终的电视平板显示创造了基础。

  这些无惧小打小闹的日本企业,通过对粗糙的液晶显示技术不断的技术坚持和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在这项新技术商业化中获得了领先地位。

  尽管率先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的是日本企业,但是使得这种生产得以实现的制造平台,是几个国家的企业一同努力的结果。

  虽然美国企业对TFT-LCD的研发半途而废,但是在以日本为聚集的TFT-LCD工业从孕育到崛起的过程中,却有不少美国企业迅速加入,并成为推动这个工业崛起的重要力量和参与者。

  那时,美国政府曾企图通过产业政策另辟工业路径,却以失败而告终。当国际化的产业主流形成后,落后者的努力追赶,也几乎不能够游离于这个主流之外。

  1980年代后期的美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讨论高清电视,美国在显示制造技术上的落后,引起了美国国内政治上的关注。

  1990年全球90%的TFT-LCD液晶显示器是在日本生产的,到1994年这一比例上升到94%,而美国只占不到3%。

  所以在老布什总统任职期间(1989.1-1993.1),虽然共和党政府不会推动某个具体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但控制的国会还是促使政府为先进显示技术探讨研究提供了基金。

  1990年代早期,尽管美国成功的对日本平板显示厂商及实行了反倾销诉讼,并提高了TFT-LCD的关税

  很多美国企业把自己与日本企业的差距看作是财务和市场结构的差距,把大批量生产集中于日本的根源,解释为日本在1980年代末的资本成本低,以及拥有本土的设备和材料供应商,却看不到日本知识和经验上的差距。

  这些美国企业自信美国在生产技术上的领先,他们指望国内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能提供设备和材料以克服在生产生产制造上的落后,指望政府和风险投资家能为国内的厂商提供资金。

  所以美国企业的生产线使用了更高比例的美国本国设备,很多设备都是制造商第一次冒险应用,从来就没在低世代线中使用过,很难达到适合商业化的良率水平。

  美国采取的战略是独创自己的路径,企图在已然浮现的国际化产业主流之外另辟蹊径,正是美国失败的原因。

  当日本的厂商、材料和设备供应商已经在大批量生产上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时,美国企业却实行要求通过贸易保护和政府平板产业促进计划,来确保美国在全球的市场份额。

  而最终的结果反而是也就面板产业能力在亚洲得到迅速增加,但在美国却没有同步增长。

  因为是使用政府的资金件,所以参与产业促进项目的美国平板显示厂商,不能够在国际市场上选择最好的设备商和合作者。与此相对应的拒绝接受政府资助的IBM,康宁和应用材料公司,通过主动与日本企业合作,成为了这个产业中美国企业的主要玩家。

  美国建立本土平板显示器工业的失败,并不代表日本领先者的地位不可挑战。这其中做得最成功的是韩国的

  和LG。随着韩国企业在1990年代中期和中国台湾企业在1990年代末期的进入,大批量生产液晶面板的TFT-LCD工业演变成为一个

  改变了游戏规则。以韩国企业超越日本企业为转折点,在1990年代末TFT-LCD工业明显分为两个阶段。

  在此之前以产业主要以研发为主,之后则更看重投资。只有决策者对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的远见和信念,而不是眼前的收入,才能证明投资决策的合理性。

  一批产业化的先驱企业,开拓了液晶显示产品的应用,创造出对液晶显示的市场需求。当产品为市场接受后,一时的供不应求引发现有公司进行新的投资,并慢慢的出现一批新进入者;

  新投资及新进入者带来产能的迅速扩大,导致生产过剩,价格下降,造成产业衰退;

  但价格下降的同时,也导致其应用场景范围的逐步扩大,需求扩大,于是又出现产能不足,又引发新一轮投资和新企业的进入。

  如此循环往复,这种周期性所反映的实质是工业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

  需要了解的是,在液晶显示器的发展中,它的市场范围扩大是随着它的尺寸增加和成本下降而逐渐实现的。

  从这不难发现,如果仅仅依据现有市场需求来做投资决策,那么这个工业前进的步伐必定是缓慢的。

  但是如果依据对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的判断和信念而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那么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就会创造出新的需求。根据液晶周期的理论,更大的尺寸,更好的画质和更低的成本会扩大液晶显示器的应用范围。

  这就是韩国企业得以后来居上的一个重要的条件,韩国企业的进入很好的利用了液晶周期。

  下一次衰退期1995-1996年,韩国公司逆市果断的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

  同样图中能够正常的看到,台湾企业在第二次衰退中,打好了基础;在1997-1999的年第三次衰退中,日本企业减少投资,中国台湾企业成功与日本谈判增加自己的投资并获得技术转让。

  。TFT-LCD成为一个工业的开端是在1991年,当时的产业创新者,包括夏普,NEC,IBM日本与东芝的合资公司DTI等在内一批日本企业,开始了第一批的液晶面板的批量生产,开创了TFT-LCD工业的技术轨道,

  。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屏是TFT-LCD的第一个关键应用,为满足这个新需求的大规模投资造成了供过于求,带来了1993-1994年的第一次衰退。

  ,像松下、日立、星电就是这一个时期进入的。而后,所有这些新与者都享受到了1994年至1995年产业上升期带来的利润。

  直到1990年代中期,两批日本企业的进入,使日本成为TFT-LCD工业的主导者,其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

  95%以上。在1995-1996年液晶产业的第二次衰退期里,韩国进入了TFT-LCD工业。

  韩国人从日本人的成功看到了液晶工业的腾飞。凶猛的韩国企业在TFT-LCD工业花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把日本企业挤下了世界第一的宝座,就像多年之前在半导体行业发生的故事一样。

  在其半导体事业部内设立了一个特殊事业部,专攻TFT-LCD。同时,与日本竞争的民族自豪感也在其中起到了作用。LG电子

  LG自己本身是一个做多媒体产品的企业,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未来液晶显示器的供应,管理层当时认为五年的亏损期是可接受的。

  也开始了研发,成立了LCD事业部。当时日本企业对技术把持很严,韩国企业就利用星期天工程师休息和在日本设立研发机构的方式学习技术。

  三星在第一次业绩衰退期间,就在日本设立了一个研发机构,以利用失业的日本工程师。而其后的发展过程中,现代集团由于一些其他的投资项目,使建线延误了一年多,他的第一条量产线年第四季度才投产。

  这个延误是致命的,他使现代集团的液晶业务刚开始量产就遭遇了亚洲金融危机,也使他再也没有能赶上三星和LG的步伐。

  自从韩国企业进入TFT-LCD工业后,反周期投资就成为伴随韩国企业行为的概念。在1995-1996年液晶产业的第二次衰退里,刚刚进入的韩国企业继续投资建设新的生产线。

  与美国另辟蹊径的做法不同,韩国企业采取的战略是加入主流产业和主流市场进行赶超,通过参与设计合作结成战略联盟,以及签订长期合同的形式与外国企业合作。这也是韩国得以后来居上的重要的条件之一。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液晶市场也陷入不景气,日本厂商虽然几乎完全垄断了液晶显示王国,但大多面临亏损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三星电子和再一次采取了反周期的投资战略,果断的在LCD领域投入数十亿美元,建设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积聚了惊人的爆发力。

  三星的液晶业务从1990年到1997年连续亏损了七年,在1991年至1994年期间,平均每年亏损1亿美元。不过,凭借着韩元贬值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三星在1997年年末实现了咸鱼翻身,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LG的液晶业务从1987年到1994年,平均每年有5300万美元的亏损,持续了八年。

  和荷兰飞利浦宣布,后者以16亿美元的投资换取LG液晶业务的50%股份,组建LG-飞利浦公司。7月,苹果电脑公司向三星投资1亿美元,以加速其液晶生产设施的建设,10月三星接获戴尔价值85亿美元的TFT-LCD大订单的合同。

  11月,现代集团与三家笔记本电脑制造商,IBM,康柏和Gateway,签订了五年80亿美元的供货合同。

  1999年,三星在全球平板显示器市场的份额达到18.8%,名列第一,LG达到16.2%,名列第二。这两家韩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超过了原来的龙头老大日本夏普。

  韩国企业的进入和凶猛扩张,改变了TFT-LCD工业的游戏规则,他们不顾短期盈利状况,而采取更进取投资战略。

  在价格下跌,生产过剩,别的企业需要削减投资,而且谁都不知道何时有转机的时候,企业增加投资是需要拥有特殊的勇气和胆魄的,一定要有对衰退期之后必然紧随增长期的信念。从只关注眼前盈亏为主流的财务逻辑来看,韩国企业的行为的确令人费解。

  在电脑桌面上替代CRT并批量应用于电视的TFT-LCD液晶面板是由5代线首先生产的,而率先建成5代线的企业,恰恰是从此被称为“韩国双雄”的三星和lg。

  (这里插入一段,所谓液晶面板世代线数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只是业界一个约定俗成的称法,基本能理解成是按照生产液晶面板的尺寸大小来划分。随着主流电视屏的迅速扩大,更大尺寸的高世代线具有切割大屏电视单位成本更低的优势,这也就导致了液晶面板的竞争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更大尺寸的竞争。)

  那时,不仅日本企业不相信韩国企业能够为其5代先找到足够大的市场,而且业内甚至认为5代线已达到了液晶工业的物理极限。

  专注于长期眼光的战略投资,而不是抽象的技术水平,成为能够在TFT-LCD工业中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但技术进步所需要的投资强度是如此之高,只有决策者对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的远见和信念,而不是眼前的收入,才能证明这种投资的合理性。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打断了第三次液晶景气,也带来了新的进入者——中国台湾企业。

  从总体上讲,具有半导体工业基础的台湾工业其实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吸收面板产业能力,只是在高进入壁垒的条件下,台湾企业因缺乏市场机会以及获得最新技术的途径,而仍处于门槛之外。

  本来日本企业一向拒绝向台湾转让技术,但面对金融危机和液晶衰退期,日本企业感到难以继续像以往那样处心积虑的保护TFT-LCD制造技术。另一方面,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元的大幅贬值也提高了韩国企业的竞争力。韩国TFT-LCD价格大规模降低进入台湾市场,使得日本企业在台湾市场的份额继续下跌。

  在这种形势下,包括三菱,东芝,IBM日本,夏普和松下等在内的日本企业,被迫不得不开始台湾本地化生产,转移技术给台湾本土合作伙伴。

  所以1998年,日本TFT-LCD厂商面对来势凶猛的韩国竞争者,刻意高调的把技术转让给台湾企业作为反击。

  一方面可以收取可观的转技术转让费,另一方面也能够尽可能的防止巨大投资可能会引起的亏损,由台湾设立TFT-LCD产线可以弥补日本在产能上的不足。

  1998年,6家台湾企业相继获得日方的技术许可而进入大尺寸TFT-LCD制造,这一年被称为

  。台湾TFT-LCD工业的崛起是具有一些条件基础的,其中之一就是台湾的半导体工业基础,半导体工业的工厂经验对于提高液晶产业的制造能力非常有用。

  在半导体工业中积累的诀窍,对于TFT-LCD工业也是适用的。事实上,早期台湾TFT-LCD工业所需的人才就是来自半导体工业,特别是2001年半导体的衰退,使得一群有才干的人从半导体行业流动到TFT-LCD。

  在2004年时,台湾液晶面板超过140亿美元的销售额,销售额中中国大陆占到了67.11%,中国香港地区占14.66%。

  至此,从1960年代初RCA的研发人员为开发平板电视,而最初尝试液晶显示技术到液晶显示终于不可逆转的在电视上替代CRT,已逝去了将近半个世纪之久。

  在韩国双雄与日本夏普的激烈竞争中大家发现一个困境,就是每个企业都很难凭借液晶屏来保持自己在电视机上的优势。

  事实上,液晶面板与CRT不同,液晶是高度标准化的产品,不同生产商之间的产品性能差异不大。在液晶电视的普及过程中主要性能差别是大概就是尺寸大小的差别了。

  为什么大多数日本企业没有在世纪之交的关键年份,对TFT-LCD工业加大投入,而是在犹豫中止步不前呢?

  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比如说亚洲金融危机造成日本企业财务困难,或者是日本企业的保守态度等等,但这些都不足以充分解释日本企业在特定时点上的特定行为。

  亚洲金融危机对韩国经济的冲击远大于日本,日本企业曾经充满进取精神所以才会创造出TFT-LCD工业。但是为什么他们,在这个世纪之交就突然变得保守了呢?

  原因在于CTR时代日本彩电工业实在是太成功了,以至于日本企业在电视进入平板显示时代的首要目标是,继续保证这种一马当先的优势,这就是保守态度的来源。

  虽然多数日本电子企业都参与了TFT-LCD的发展,但他们却往往把主攻方向定在更有差异的技术上。夏普在寻找技术差异方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投入,实际上这是日本消费电子企业在进入液晶时代所普遍面临的困境。

  而与日本企业不同,三星、LG在TFT-LCD工业兴起的时候,他们没任何终端产品领域是值得守陈的。韩国双雄也都曾经尾随日本企业同时涉足等离子显示,但当他们看清了TFT-LCD的前景后,就放弃了等离子,果断开始对TFT-LCD进行高强度投资,也就逐渐积累了技术优势。

  的追求反而让没什么秘籍可言的TFT-LCD工业在日本发展缓慢。至于日本企业如此迷恋独门绝技的原因,大概是他们从电视机CRT时代继承下来的高价格和形成优势的高成本结构,使他们一旦产品无法保持高价就会立即陷入亏损。CRT显像管是一种工艺复杂的技术,不同厂商的产品都存在着技术差异,所以他们也非常容易沿袭CRT时代成功经验的思维习惯。

  关于日本的独门绝技思维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夏普有一项长期政策,他所生产的液晶屏不对外供应,只用于夏普电视机

  相比于日本,韩国双雄一直都对外供应液晶面板,同时也采购别的企业的液晶面板。

  中国台湾更是如此。由于台湾本身没有电视及工业而必须向任何可能的客户销售电视面板。

  而台湾不得不依赖于境外销售的产业体系,也使台湾无法在高世代线的大战中成为领先者,甚至在跟进上也充满犹豫。因为能不能找到足够的需求以保证投资回报始终是台湾面对的一个大问题。

  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以更大规模生产更低成本液晶面板的能力,加上韩国双雄从液晶显示器的优势上所获得的电视机优势,再加上中国大陆彩色工业更低成本的终端制造能力,最后导致韩国和中国大陆生产的低成本和更低成本的液晶电视,淹没了一心想利用技术差异来保持高价的日本彩电工业。就这样一直到了2008年

  此时日本在TFT-LCD的大批量生产上已经退居韩国和中国台湾之后。尽管此时的日本,仍有夏普仍就保持着进取心,但是金融危机导致的液晶衰退使夏普在2008年财年出现了自1956年在东京证交所挂牌交易以来的首次亏损(亏损额约13亿美元)。

  中国台湾的TFT-LCD工业尽管规模很大(当时仅次于韩国),但全球金融危机却暴露了其脆弱性。

  台湾生产的液晶面板不像日本和韩国那样拥有来自本土下游企业的庞大需求,而必须依赖日韩的采购以及向中国大陆的销售。

  在全球需求不振的情况下,索尼、三星、LG等日韩企业在2008年8月取消了此前对台湾面板的订单,改为自己供货。

  这种在危机下的正常反应,导致台湾液晶面板企业的开工率最低时降至四成,几乎濒临死亡线。

更多>热门液晶屏产品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 二维码

服务热线

0571-86684288

扫一扫,联系我们